-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言,设计是一个人工作品的核心灵魂。企业是企业人的人工作品,包含着对它的设计。这个设计即是企业的管理部分。管理,即对企业的设计,直至细节。从战略到组织、从产品到业务、从功能到结构、从体制到机制、从流程到制度、从供应链到物流、从竞争到合作、从定价到促销、从广告到店面、从募资到预算、从选址到生产布局、从并购到重组、从贸易到投资、从厂房到产线、从研发到运营、从招聘到培训、从薪酬到福利、从部门到岗位、从内控到合规、从标准到行为规范、从治理到文化、从信息系统到平台、从项目管理到团队工作模式、从分工到协同,等等,都要有所设计。管理者首先是这些设计的设计者。是管理者塑造了企业,或者说设计了企业。
存在,如果是被人为制造的,那它亦是被设计的。就算是跟管理对象的沟通,你肯定也不是完全的胡乱输出,总会考虑一下内容、方式、措辞等等;就算是发号司令,你肯定首先要确定一下司令什么;任何一项活动,都必然会先有对它的策划、设想或想法,这些都属于设计。有意识的人类行为,从结果上看,就是有设计(包括选择)的人类行为。事实上,企业的各种情形也终归都是“被”设计过的。设计,或以一种正式结果的形式存在,或存在于管理者的大脑中(即以一种“隐性设计”与“非正式设计”的形式存在)。行动仅是对设计的执行,是设计的输出和一种外现。
企业管理的改进,体现为一种更好的设计或实际做法(内含一种非正式设计)。要想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则需要修改相应的设计,甚至包括系统的底层结构和“源代码”。“合适的人+有效的自我设计”,也许就是企业成功的秘密。企业的战略、业务经营、组织、职能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设计的,也都是需要设计的,都有设计空间,并都可以有很针对性的有效设计。设计影响最终的结果。我们关于企业管理的所有的智慧,都最终体现在对它的设计上。
企业管理不是一些套路,更不是某种定式,而是一个可以有很大作为的设计领域。设计是必需的。设计而不是套路,也是企业管理产生的正确方式。设计的背后是认知,包括某种认知下形成的关于管理的意识和设计者思维,没有纯粹的设计。设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认知,认知提供正确方向和有效设计的基础。所以,人类的有意识行为的实质拆解开来就两个东西:设计与认知,或许可以再加上一个意图。行为是这一切的综合体现。
对特定企业而言,管理应该是边设计,边沉淀。沉淀的速度,就是企业管理进步的速度。沉淀,即形成“企业设计”的正式的结果,即把管理者头脑中的隐性设计转化为关于企业管理的显性设计。没有设计沉淀的企业的管理,单纯地依靠“老板”和“能人”的企业的管理,将永远处在一种粗糙的“作坊式”状态;而且,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管理,必然还会受到个人的局限。同时,一个东西清晰的呈现出来的时候,更容易看到它的问题和缺陷;把想法中的东西呈现出来,也是对它的一种检验,可以使管理者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那些想法有什么不对。
管理者,首要的是作为设计者而存在和被需要。管理者发展的重点是提升管理设计能力和关于企业管理的认知。很多的管理者都被诸如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等带偏了角色和工作重心。合格的管理者的标准是,能够给出有效的方案。给出方案,是作为管理者的主要价值贡献;而至于照章办事,那是随便一位普通人都能干的。管理者,要有设计者意识,尤其是企业家这位处在顶层的管理者。作为企业设计者的管理者缺位(包括意识缺位),或者能力不够,是很多企业都有的一个隐性问题,也是企业实际管理水平一般和进步迟缓的真正原因——虽然可以求助于外部力量,但外部力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再说了,凡事都靠外部力量,那你为什么要存在?
(来源:智栈研究202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