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智栈关于企业管理的三个基本认知,也是智栈认为的关于企业管理的三个基本常识。展现我们的这些认知的目的是,找到认知相同的人和企业进行合作,以及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思想上的摩擦。
1.管理是对管理对象的管理
对企业而言,管理即对企业的管理,并成为企业的构成。管理对象不同,则适用的管理不同。就管理而论管理是不对的,应该是就管理对象而论管理。向企业输入一套“管理”的做法是错误的。别人的经验是不能直接套用的,因为是“别人”的经验,还有一个主体差异的问题。管理是对管理对象的管理,即意味着不能忽视管理对象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有效的管理方式的选择,与对象有关,这是当然的。对管理的研究,要包括对管理对象的研究,并应把对对象的研究与认知放在首位;对管理对象(包括管理)的认知,属于管理的范畴。
2.有效性和效率是对管理的评价标准,其它的都不是
其中,有效性大于效率,在有效性和效率冲突时,有效性优先,毕竟把事情做成才有意义。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和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最大,以此为指向的所需的设计和行为都属于管理。最有效的和最具效率的做法,就是对的。那种一般管理思想和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规范管理的观念,以及管理的模式化、套路化、工具化,都是错的。管理要直指管理的目的,管理套路不是管理的目的,套路化就是对管理的反动。做管理,不应局限于任何模式,而应追求有效的方法。
3.创造自我的管理,是企业管理实践的基本方式
企业管理的正确实践方式是创造自我的管理;而管理学一直以来的心路都是构建和向企业输入一种管理模式,这是根本的技术路线上的错误。相对而言,生产线肯定比产品更重要;企业的管理(方案)的“生产线”,就是企业的创造管理的方式与功能;所以,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它的创造管理的功能。创造比抄袭更有难度,并将遇到更多的挑战;但正确的实践始终应该是,在正确的路径上解决属于它的问题,而不是因为也存在着问题而改走它路。创造管理,也应被视为每一位管理者/员工的一项基本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