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兼首席顾问)
企业设计是管理者的“作业”,该如何去完成,这本身是一个问题,是关于企业管理的设计方法问题和实践模式问题,其背后是关于企业和管理的认知和观念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于企业管理的方案性问题,而鲜有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方式的问题,我们甚至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而事实上,它恰恰是一个问题,而且可能是目前为止企业管理领域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作为方案的企业的管理是一种结果,实践方式是生成这种结果的“工艺”(而且,由于这种工艺具有基础性意义,我称之为企业管理的“母工艺”)。实践方式的正确性要高于方案的正确性——方法的正确性的意义要远大于一时一事上的精明的意义,这都是不言自明的。正如“点石成金”所喻意的,与作为结果的东西相比,生成结果的东西更有价值。没有答案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找到答案才真是个大问题。正确地做事,才能把事情做正确。
实践中,管理者们完成这项作业的基本方式可简单地归为两种:一种是“做作业”,一种是“抄作业”。其中,“抄作业”的方式是根本错误的,许多的管理设计与实践真实的冲突,许多的管理上的问题与困境,许多的管理和变革上的失败等,都与这种错误的实践方式有关。
对具体企业而言,管理就是自我塑造。企业家精神、管理和技术,是企业自我塑造的三种基本力量;企业家精神是原生性力量,也是最根本的力量和最底层的力量,是企业的“干细胞”;但是,真正使企业呈现出某种价值、功能和形态的,是管理。管理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绝不仅是工具层面的东西。对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等都只是手段,都只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每家企业的管理“作业”都是不同的——题目不同或给定的条件不同。在实际设计时,企业的管理(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应该是针对自我的需要与现实的求解,或者说,是基于自我的求解,是“做作业”。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f(管理)=需要现实。目标和问题等是需要的具体化;现实,包括自我的具体和现实环境。企业的管理,是类似于建筑设计师根据要求和现实条件的针对性设计。不同企业的需要和现实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是必然的。管理好坏的完整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有效而切实(我们尤其在“切实”上关注不够)。特定企业的管理,至少在各维度和层级的总体上,以及基本模式上是一种基于自我的设计。设计者的任何的知识准备都只是他的设计的能力准备。
知识准备并不是这种求解的唯一影响因素——“考生”的智力、意识、思维模式、认知能力、直觉、研究能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个人理性,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新问题,当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深刻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以及当我们面对的是自我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境的时候。有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有企业管理的真本事,是两回事;以知识的名义把路带偏的,也大有人在。
不过,现实中,属“抄作业”思维的主体却不在少数。首先,企业管理领域的一直以来的研究者、商学院和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在传播那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全球最佳实践”、“行业标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管理思想、模型、方法、工具等管理知识的时候,他们在推销自己的观点和所谓的研究成果的时候,他们在争论对错的时候,以及我们在接受教条和遵奉“大师”的时候,其隐含的管理实践模式和思维就是学习和抄作业。
其次如,中国企业就一直是以“抄作业”为主,是一种典型的“学习者思维”和“学习者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从计划经济下的功能单元(工厂或流通渠道 )向市场中的企业主体的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普遍地向西方学习企业管理,学习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尤其是以典型的工业企业为对象的一般管理方法,或者说,以“大工厂”经营模式为典范的一般管理方法,学习它们的市场管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治理管理、薪资管理、业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等。
此后,作业抄得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化,从产品概念、业务模式、运营管理、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外包、流程管理、管控模式,到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KPI、事业部制、中台模式、阿米巴、合弄制、OKR、6σ、TQM、质量小组模式、IPD、JIT、精益管理、期权、科层制、事业部制、矩阵制、SBU、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宽带薪酬、期权、职级管理、胜任力管理、团队管理、岗位评估、BSC、项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领导力、COO、ERP、CRM、MES、战略地图和独立董事制度等等不一而足;从观念到思维、观点、框架、模型、概念、语言、方法和工具等等一项不落。
可能是因为有得“抄”、有得学,就没有了自己“做”的必要。“抄作业”是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本方式,包括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抄、从书本上抄,以及通过中介机构(如管理咨询顾问)抄、通过“对标”的方式抄和通过挖别的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方式抄,等等。来自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类书籍占据中国企业管理知识的主流市场;来自于西方的管理思想、经验、模式、方法和工具在中国广为流传和被奉为真经;商学院开设大量的课程向学习者们传授这些东西,并在潜台词中告诉学习者们应该遵照这些东西。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思维和意识形态塑造了中国企业关于管理的基本心智。中国企业的管理的发展过程,差不多就是一个向西方的亦步亦趋的过程,即便有一些自我设计的成分,也都没有逃脱那些外来的范式和范畴。
“抄作业”的模式下,会有很多的问题,如:东抄一块,西抄一块,看似博采众长,实则是大杂烩,缺乏内在的一致性,管理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上总是出问题;问题不断,而且永远理不清、理不顺;管理粗浅,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有四个:
1.适合性问题
抄来的东西,即便适合,也是近似的;与自我的真实偏离得越远,适合性越差。而基于自我的,自然就是适合的 。并不否定可以有通用知识模块,但是需要经企业的自我设计而被“集成”使用,换句话说,这些知识模块需要由集成设计赋予其意义——正如瓦片和砖石,同样是那样一堆,在不同的建筑师手里却又完全不同。
为了引入那些外来的东西,有些“抄作业”者甚至发明了一类工作,叫“落地”。其实,“落地”不过是试图用一个错误去救济另一个错误。自我的真实就杵在那,无法被忽视也绕不开;对症的方子就起作用,不对症的方子就不会起作用,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药不到,病不除;问题只有被真正的解决了,它才不再是一个问题。
问题总是自我的问题,终究还是要回到基于自我的解决上来。适合性差则功用性差,“抄作业”的企业的管理的功用性必然是不强,管理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必然是不大。对于管理上“抄作业”的企业而言,它们其实本该有更大的能量。
2.自我独特性的失去
企业的价值,更多地来自于其独特性,而不是一般性。从自我出发更有可能建立起相对优势。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每家企业都最应该成为它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别的什么样子。
“抄作业”内含着追求一般性和否定独特性。由于管理对企业的塑造力的原因,“抄作业”是在塑造一个个同质化的企业,一个个没有自我和灵魂的企业,以及消弭一个个作为特殊性的存在。独特性,是生态的丰富性的基础性来源,是对生态的拓展性力量。企业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也就失去了其对于生态的这种意义和价值。
3.影响“做作业”的能力的形成
总是“抄作业”的人,必不能于“做作业”。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形成管理上的心理依赖症,总是要不由自主地去对照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听一下“专家”是怎么说的,否则,心里就感觉不确信、不踏实。
习惯于“抄作业”的企业,管理的“自为”能力一般是比较差的。由于不知道背后的东西及其意义,它们往往没有能力对抄来的作业进行优化、改进、升级和自适用性再设计;只会照葫芦画瓢;没有自我进化能力,企业管理的发展,总是处在一种特有的阶段性的停滞状态,等等。尤其是,当面对新异问题的时候,以及需要他们在管理上独立行走的时候,那种根本性的无能就会暴露出来。
“抄作业”得到的是一种结果,而不是生成结果的能力和基本功;得到的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可以创造这些知识和方法的禀赋;得到的是实用技艺,而对其背后的理论和原理不甚了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抄作业”,看似捷径,实则是在以企业的一生的管理上的自为能力的缺陷作为代价。
4.被局限
包括被别人的经验局限,和被别人创造的所谓的知识局限;被局限在实践的表象层次,和被局限在别人的视角和设计思维之中。已知和已然,常常也是未知和未然的屏障。“抄作业”是一种局限的和拘泥的实践模式,而实践本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其中,对知识的信奉导致的自我局限一般不易觉察。知识的前置,也是一种意识上的先入为主,这无疑会造成对自我的障目和走入知识导向的误区。而且,相对于真实世界,知识永远是不够的、有局限的和有偏差的。实践的复杂性总是要大于知识的复杂性;我们创造的知识,可能远不及与实践对等的知识的万分之一。知识导向者,把自己局限在条条框框中,并在实践面前表现出一种根本性偏执和无能,殊不知,实践本身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 “一级提纲”。知识导向和教条化,是在将实践局限在知识的范畴和语设之下,颠倒了实践与知识的关系。
在企业设计上,自我求解应是主路径,知识作用是辅路径 ;自我设计是主线,知识应用是辅线。面向实践的真实,才能打开务实创新和创造的空间(这种空间本来就是存在的和无限的),以及走上开放的企业管理的发展路径。凭空的创新是不可能产生的,除非可以像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那样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实践视角的缺失,比知识准备的缺失更为致命。实践,是知识产生的起点,也是知识创造的指向。没有纯粹的管理知识。割断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则所谓的知识就变成了一类伪教条。
企业,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模式,关于它的正确问题是,它应该是什么样式,以及可以是什么样式。任何企业都是具有一般性的特殊性存在。作为企业家,在管理上,应该是朴素的自我设计者或理性的自我设计者;走出学习者思维 ,走出虚妄和概念化,成为一个自我的创造者,一个务实的创造者;不局限于任何思维,不落入任何的语境和语设,始终面向那些根本性问题和基本问题 。企业的管理,应该来自于一种务实 或深刻的自我设计。其中,理性的、深刻的和创造性的自我设计与对理论和原理等高级知识的掌握有关,与认知的问题的解决有关。学习模式也总是需要的,但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习原理而不是事实,学习实质而不是表象。学习模式,弄不好,也是陷阱,我称之为“学习者模式陷阱”。
在管理上,日本企业的埋头做事和美国企业的自然演进,都是“做作业”模式。在中国企业的观念里,管理,就是对管理知识的应用,就是对管理工具、方法等的“装备”,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抄作业”也是一种管理上的偷懒行为和心理,企业无形中在为其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企业的转型,离不开管理实践方式的转型。在管理实践方式上,中国企业应该是向日本企业学习。同样是后发者,日本企业并未一味地向外学习;基于自我,日本企业创造了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终身雇佣制和综合商社模式等,走出了日本特色,也成就了自己。“做作业”做出来的结果跟“抄作业”抄出的结果也可能是一样的,但其对企业而言的含义和意义却是大不一样的。
其实,企业即便是在“抄作业”的时候,心中也隐含有自我的因素,它们需要做出改变的是:将这种暗线变成明线,副线变成主线,把自我设计、自我选型作为整个设计的首要环节和核心部分;倒转思维,回归管理的本义——塑造自我,而不仅仅是使企业可以按某种范式、范例或标准进行架构和运行起来的一般性机器。
(文章来源:智栈研究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