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研究

组织与组织设计
  •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

    组织,是对组织对象的组织 。对企业而言,这个对象就是任务,以及多任务构成的复杂的价值经营体系(包含意图)。组织,是对任务的组织,对系统的组织,进而延伸到对人的组织和对信息的组织。组织设计是一类工程技术性质的工作。组织设计是企业运行功能构建的关键一环,构建满足任务和经营体系实现与运行所需的功能(体系)。组织,是企业功能中的结构和机制成分。

    组织是手段,组织本身不能成为组织设计的目的——任务及企业目标(企业目标即企业级任务)的实现才是目的。组织设计,应抛却所有形式上的束缚,直指目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手段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加持下。组织效能是组织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组织管理,等于组织效能管理。组织效能,不单单与组织设计有关。就目前实践阶段而言,组织效能,是组织设计、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和信息化的合力(见下图1);组织设计,是这个合力系统中的基础性构成,也是对整个系统的总集成设计。组织效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效能是指作为主体的组织的有某种指向的能力和效率;狭义的组织效能是指组织设计的有效性及其内含的效率。

    组织变革,也是组织设计,是组织的再设计,目的也是提高组织效能。以任务(结构)转变为目的的组织变革,是战略性变革;以运行效率为目的的组织变革,是技术性变革。组织变革,会带来混乱和阵痛,严重的可能导致失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适度和策略。组织设计本身虽不是目的,但设计不好反而还会生出许多行动的障碍(比如,科层制组织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设计了这种类型的组织,并非因为这些问题先天存在);组织,不设计不行,设计的不好则更糟;组织设计是一个“技术”活。以所谓的以“全球最佳实践”为参照,以及以某种所谓的组织模式为参照,都是误导,都是不懂组织设计。任何以外在的东西做为参照的组织设计都是错误的,组织设计的参照是内生的。组织,不能独立于任务与目的而自我发展和自我演化。

    组织,可区分为系统的组织和任务的组织两个层次,其中,任务的组织是基础。企业越大、越复杂,系统的组织设计的成分越多、越重要,否则就会陷入混乱和低效;相反,系统的组织设计的成分越少。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可能就是一个任务完全一体化的团队(甚至个人),一个小综合组织体,过程中,随着任务规模和复杂性的增长,小综合组织体被拉伸,并随任务被不断解构和重构,形成一个更复杂的大型组织。组织,是企业的运行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在组织设计上,厘清组织的底层逻辑和系统架构至关重要。

    企业是一个“集成”经营系统(任何系统都是集成)。“集成设计”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技术和主体性内容之一。越具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系统,越需要集成设计,或者说,集成设计越有价值;相反,则应该是一种独立分散的系统架构。组织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集成设计”,组织设计技术即组织集成设计技术。组织模式是一种组织的集成方式、方法或工艺 。不同的组织对象和任务,适用不同的集成工艺;反过来,改变集成工艺,则可以拓展组织的对象和实现不同的任务。组织的本质是集成,任务导向的集成,包括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现代企业,正在从基于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集成,走向基于全社会资源和能力的集成,即所谓的开放式组织模式——任何性质的关系都是一种关系;凡是构成一种系统的关系模式,都是一种关于系统的组织模式。

    组织能力,是企业事实上的边界。组织体系是由组织逻辑、关系模式、管理架构、资源配置、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每一种成分可再细分出诸多要素。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可视为一种新模式,组织设计的空间其实是无限的。打开组织设计的空间,才能有效应对各式各样的实践情境,才可以做到真正有效的“定制化”,也才能实现组织变革“过程化”和“潜移默化”。

    组织设计不能脱离设计对象本身,对象不同,设计自然不同。生产型企业与创新性型企业、军队与大学的组织设计,理当不同。当然,其中有共性成分,但关键不是共性部分,而是个性部分。基于对象的务实创新与定制才是正确的组织设计之道。尤其是,如果没有对企业经营和业务经营等的理解和认知,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设计。没有经营属性的组织,是没有意义的组织。就组织设计而论组织设计,就组织发展而论组织发展,就组织变革而论组织变革,是妄谈。单纯的组织研究,要么是学术研究,要么是技术研究,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组织维度的组织设计,是一个谬误。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最佳组织模式。

    对人和信息的组织,是组织的固有成分。组织,总是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也开始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技术时代,这一点越来越凸现)。组织问题,说到底,是关于任务与人这类能力载体的关系问题,是人的能量态与任务的匹配问题。组织设计,自然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特点的因应和对人性的缺陷的克服。人力资源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组织选择,信息化也是。信息化,是系统中信息性成分的再组织,必然伴随着系统组织逻辑和架构的改变,组织重构与信息化是互动关系。

    对组织的设计需求源于系统的复杂性和人性。组织,作为一种方法,解决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集成运行效率问题;作为一种机制,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方法是人创造的,理论上,组织机制更重于组织方法;在机制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下,任何方法性的东西都难保有效;机制,是更具基础意义的管理成分和手段——在创新、多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场景下,更是如此。组织设计应遵循事物的微观结构与机理,以及系统的宏观结构与机理,这种结构与机理是一种自然力。组织,就像电子产品的芯片,所有的操作都需要通过其实现。组织的进化,可能会像芯片一样,体积相对越来越小,功能相对越来越强大,效率相对越来越高。

    组织,是对企业系统的结构和规则的人为设计。关于组织的正式的设计,即为制度。制度化显然是必须的,我们需要对一种“好”的设计进行固化;同时,基于规则的系统是可以改进的,无论起点怎样,总能到达一个理想的状态,否则,将总是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不过,制度化也意味着排除其它的可能性,并可能导致设计的僵化,以及一种“坏的”设计的通行和固化。制度的价值与其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性相关。老子的无为而治,虽不失道,但缺乏技术力,应归于初级。对系统的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锤定音,制度化应是一个过程,在制度化上应持一种保守主义态度,换句话说,建制化不能过度。

    (资料来源:智栈研究2018年7月)

战略咨询| 组织效能| 管理入股| 创新管理| 企业转型| 管理课程| 正向管理| 项目顾问| 公司顾问| 项目咨询| 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