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
1.从模仿向自我创设的转换
企业需要具有对企业这部“商业机器”的自我设计能力,以及自我的创造性设计能力,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需要具备和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尤其是企业家。每家企业都有自我的情境、自我的机会、自我的意图、自我的现实、自我的过程和自我的问题等,一句话,都有自我的特殊性和个性。
自我设计有两个含义:1.基于自我的设计,即基于自我的需要和现实的设计,基于自我的问题的针对性解决等;2.自我作为设计者的设计。自我设计是企业与生俱来的构成和要素之一,没有这种能力(无论大小)的企业,压根儿就不会诞生,更不能妄想有什么发展。
一般性管理知识对满足具体企业的设计和需要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性知识即便是正确的,也只能解决一般性问题,只能帮助企业达到一般性设计的程度,而企业在具体上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无处不在。没有自我设计能力,则对自我的设计就一定深入不下去;对自我的再设计(如变革)就经常会走不下去;对别人的经验学习也只能是流于表面和形似,而且,当自我的情境与别人不同时,则没有对其进行创造性和针对性修改的能力。
同时,商业世界将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维度和主体类型,这些都是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可能覆盖的。对于这些主体而言,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唯有自我设计。
而在管理上,中国企业一直是模仿和抄袭模式,并差不多完全生活在外来的语境和语设之中,或者说,外来的观念、框架、概念和知识体系之中。中国企业需要从模仿和学习向以自我设计为基础的管理实践模式转换,并走向其作为企业的完成态。只有模仿的企业,只会流于平庸和一般。没有自我设计能力,就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就解决不了自己的特有的问题。可是,临摹和创作完全是两回事。这种转换,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管理自己尚不具管理能力的管理对象
对中国企业而言,向更高级的主体类型转型,向更高级的经营模式转型,是必须的。转型,就是转变成不是自己的自己,这需要有对不是自己的自己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都不是通用的:管理农民工的方法,肯定不适用于对科学家的管理;对科研的管理,肯定不同于对工厂的管理;对创新的管理,肯定不同于对生产的管理;对合作伙伴的管理,肯定不同于对内部主体的管理。
中国企业的主体类型是工厂、营销公司和工程技术公司;中国企业的整体管理体验和水平,基本上是处在工厂、营销公司和工程技术公司管理的层次。创新型企业、技术型企业和更高级经营层次企业等,是中国企业尚不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对象,但却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管理自己尚不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对象,是伴随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而来的中国企业的另一个管理上的挑战。没有对新管理对象的设计能力,新管理对象自然不会产生;没有管理能力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自然是实现不了。
(来源:智栈研究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