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
实践中,管理主体可分为两种:自然管理主体和法定管理主体。其中,法定管理主体与组织制度设计有关,是人为设定的管理者。由自然管理主体实施的管理,是“自管理”;由法定管理主体实施的管理,是“他管理”。以自管理为基础、为主要成分的企业管理模式是“自管理模式”;以他管理为基础、为主要成分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他管理模式”。在他管理模式下,企业人员被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他管理模式下,被管理者的管理者作用相当于被注销,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管能损失;同时,人如果被作为被管理者,则他是机会主义者——而且,越是作为被管理者,越是需要被管理。一家企业里如果都是机会主义者 ,则这家企业是无论如何也管理和经营不好的。他管理模式下,企业必然总是处在管理不足的状态。解决这种管理不足则又会导致:管的越来越多,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不足反而越来越严重——企业深陷管理的泥潭,企业越大,这个泥潭越深、越粘稠。而且,管理制度对机会主义者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机械性的东西永远博弈不过一个智能型主体。
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因此成为管理成本、管理冲突和管理错误的来源。关系的建立,需要有对象的有效参与;无论是客户、商业合作还是管理关系的建立,都必须充分考虑“对象”这一因素和这一极力量。形成良性互动,是关系模式的理想状态。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模式下,管理对象的参与往往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非良性的。
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他管理模式。他管理是对管理对象(包括个人与个人结成的中间型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否定。他管理模式的缺陷已是路人皆知,包括:大量的管理缺位、错位(包括时间错位)、不到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与博弈,而非发自内心的合作 ;管理方法、流程、制度和机制等的空洞化,只有形式上的东西,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内含——管理职业化,导致管理体系设计成了脱离管理对象的概念化演绎;企业自然发展和自我进步的速度迟缓,因为创新与进化不会再自然发生、主动发生,等等。
如果“员工”都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则管理层就可以不需要了。管理层意味着净管理成本,意味着反应速度更慢(因为反应链条更长了),意味着偏离正确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决策者离真相更远了,感知能力更弱了),意味着对被管理者主观作用力的抑制等。而且,同时增加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上的负担。与充分的自管理相比,任何模式的他管理都是无效的;有些管理,做了反而比不做更糟糕。理论上,以自管理模式为主的组织,建立在“高水平的自为和自律”的基础上的组织更具效率和创造性,也更具优势、能量和竞争力。
对新商业时代的企业而言,他管理模式更加不具适用性:不能因应以创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更激烈竞争等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的需要;不能因应企业对员工从雇佣“手”到雇佣“脑”的转变的需要;不能因应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等。自管理模式,是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化的一个基本方向。
越来越多的工作片段交由自然管理者自行管理,消除不必要的他管理,从组织设计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尽可能地使法定管理主体与自然管理主体重合。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而言,当事人天然就是管理者,因此,自管理模式,是对被管理者的管理者身份的还原,是法定管理主体向自然管理主体的还原。向自管理模式转型,不过是更多地利用每个人的天然的管理者功能。自然管理主体的专业管理能力不足(能力类型上不具备或精力不够)的情况下,可使用专业管理助理。
如果被作为自管理者,则他就是企业家。在自管理模式下,每个人都是价值单元、价值过程、价值系统或价值生态的事业合伙人。传统模式下的对立变成了合作。企业也从传统的“管理层驱动”的运行模式,走向“全员驱动”的运行模式。而且,由于每个员工都可以与外部资源自由连接,理论上,自管理的企业,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连接)的企业。他管理模式下,一家企业只有一个自管理者(即企业家本人);自管理模式下,一家企业有n个企业家,传统企业与自管理模式企业的竞争等于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竞争。
企业系统中,管理对象是多层级的,各个层级都有对应的自然管理主体:有活动级的,有项目级的,有系统级的。自管理单元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又被上一层级的主体管理;但对于上一层级的管理主体而言,他其实也是自管理——管理本属于他的工作任务。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管理与他管理互补 ,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
自管理的部分和成分越多,系统越简单;系统越简单,系统也就可以做的越大。以自管理为基础的组织,是一种分布式结构,不会因系统扩大而变得复杂和低效。自管理,也是对管能的放大,也只有自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支撑更复杂的、更精细化的系统。自管理模式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将共用管理流程、工具和知识等平台化、云端化,让自管理者可以即需即取,为自管理者赋能,使自管理模式更为有效和高效。
人只有在为自己工作的时候才不需要监管,自管理的有效实现总是与某种形式的私有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以自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企业其实是一个企业生态(或说,生态型企业),是一个由结构和规则架构的共生系统。如果把“管理”边界作为“企业”边界,则自管理模式等于是把“企业”做小;同时,通过把“企业”做小,来把生态做大。
(文章来源:智栈研究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