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
商业生态模式巨大的和继续增长的红利,使其在对传统模式(即所谓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的竞争中具有了摧枯拉朽的能量——这也是近20年来许多新型企业可以快速崛起,而传统企业毫无悬念的日渐没落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商业生态模式红利,本质上,是一种结构红利,是一种新商业系统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的优势。下面,从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回顾入手,对模式红利进行说明。
一、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
最能表达商业生态模式的也是其结构 (包括规则),这是一种分布式增强型结构。基本价值过程,从传统的企业内的分工与协作过程,转换为社会 (或世界)范围的分工与协作过程。这种转换是典型的对传统商业世界的重构。
分布式增强型结构是商业生态世界的基本结构和最终的稳定形态。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个阶段和多种形态,但方向都是更趋向于分布式增强型结构形态,并在达到这种结构形态后相应地稳定下来。正如高通公司曾经对无线通信领域的预言:“无线通信领域的下一个演进方向将会是较少的竞争技术的互相竞争,而更多的是各种互补型技术的共同合作,从而达到无缝、同时在线的连接。”
二、商业生态模式的三大红利
商业生态模式红利可归为三类:
1.平台红利
商业的生态化发展,成就了平台型商业模式及企业主体。平台=共性基础部分+平台化经营模式。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平台可简单分为两类:(1)要素型平台,如高通(芯片与软件)等,承载生态圈中对产品或业务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共性基础要素的开发与经营;(2)功能型平台,如富士康、亚马逊、阿里巴巴等,承载生态圈中某项运营性功能中共性基础部分的建设与运作。要素型平台也可称内容型平台,功能型平台也可称管道型平台。
在商业生态的世界里:就内容而言,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种有竞争力的商业要素,如技术、品牌、软件、数据、零部件和产品等等,都可以通过提高其共用性和可开放性走向平台化经营;就功能而言,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链条上的每一项运营和职能性功能,都有可共用部分,都有可共用领域,都有平台类主体的生长空间,典型的如市场功能,由于共用度高,更是成了平台类主体大量滋生和攻城略地的疆场,而且,某一大项功能可能又是多平台构成的功能生态,如电子商务功能下,又分化出营销平台、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等,营销再分化出搜索类、社交类平台等。
随着“连接”和物流技术的发展,商业生态系统趋于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都可圈设出有效的生态圈;另一方面,平台覆盖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平台的商业价值也同步放大。
平台,可以理解为是对生态圈中各主体共性部分的集中代理,换个角度,也可理解为:平台使得所有参与主体都成为其价值的实现“管道”,成为其价值的商业化经营体系的组成部分。借助生态“杠杆”,平台类主体实现了其价值的最充分商业化,并因为有“1对多”的优势地位而分享了商业生态模式红利中的大部分,成了生态圈中最具赢利能力的主体。商业的生态模式时代,也可以说是平台模式时代。
2.效率
商业生态化的一个同步运动是企业“间”的专业分工,这产生了与劳动分工同样的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产生了新效率,包括:
(1)单体效率。相对于传统企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的功能组合减少了,这一组织变化降低了每一个企业的复杂性,加之系统的“杠杆”作用,企业很容易实现专业规模经济;同时,也更可能形成专业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更容易取得和应用专业创新成果,专业提升速度和专业产出质量较传统企业自然都是大为提高。
(2)系统效率。单体效率也是系统效率的构成,除此之外,商业生态模式下:减少了社会在相同功能上的重复建设和在相同知识的重复开发;增强了所有参与主体的功能,尤其是,“企业”所有不具备的功能却又都是最强的;提高了对社会知识的利用率;提高了领域的创新和进化速度等。
这里摘录若干对高通商业模式的评论片段,直观的描述商业生态模式的系统效率:高通很好的把研发技术通过专利授权模式迅速的转化为商业成果,然后迅速的服务于社会;高通还通过与其它第三方进行交叉授权,使众多芯片和软件客户能够在终端和系统设备中使用这些专利,降低客户的知识产权成本,并将业界的知识产权纠纷降至最低;高通的商业授权使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机会利用它们自己无法有效开发或只能自己高成本开发的技术,在高通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增值开发的能力,从而加速产品上市的进程,这特别有利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以满足市场的某些特定需求,从而带来了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发整个无线产业的活力和动力,并不断开创更好的用户体验;不断降低的手机价格、增强的功能和更大的销售量都在CDMA2000和WCDMA技术领域清晰地体现,最终受益的是芯片供应商、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和最终用户;高通努力通过其低成本芯片产品的开发推动了手机价格下降,而低成本手机帮助授权厂商更好地进入消费者收入和手机渗透率都较低的新兴市场,今天,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以之前想象不到的速度使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商业世界的进化包括和表现为:知识含量的提高与系统结构的高级化。在生态模式下,商业世界的进化会加速。
3.商业版图的扩大
商业生态“杠杆”的存在,降低了做“企业”的门槛,参与商业世界的“企业”范围得以扩大,直至扩大到个人,即个人也可作为“创值单元+分享账户”参与到商业生态系统中,经营自身的特殊价值,典型的如创客、苹果App Store上的个人开发者,等等——更多的资源和主体可以直接参与进来,商业版图的供给侧得以扩大。
另一方面,生态模式增加了供给,提高了供给侧的效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更有效的回应了需求的差异性,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主体进入消费者行列,商业版图的需求侧也得以被激活和扩大。产业,是供给和需求共同发育的结果;并非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能自我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和大市场,需求端的发育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
生态模式红利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加入到对商业世界生态化进程的创造之中,其中,符合逻辑的商业模式创新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手机行业的后来者高通公司使诺基亚(手机业务)和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等曾经的行业巨头落到了被收购的田地;英特尔公司,这一PC产业的缔造者之一,由于一开始就是践行这种模式,因此竞争者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同时,这二者也使PC和手机芯片均实现了“摩尔定律”(Moore’s Law)速度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中国的阿里巴巴集团、华为和腾讯等越来越多的公司借助生态“杠杆”,都很好的把握住了自己的商业机会,并且已经能够精于从整个产业和生态圈的发展中更多的受益。
商业生态模式早已存在,最早的成功、成形的商业生态是有一定政府主导色彩的日本综合商社。也正是借助综合商社模式的优势,一大批日本企业在二战后快速崛起并全球化。19世纪7、80年代兴起的外包和全球采购风潮;19世纪90年代,全球大型软件公司在软件的行业应用和市场推广上的合作伙伴模式,则可以看着是商业生态模式的自然演化,都成就并继续成就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张。
比较优势的力量推动着商业生态模式一边向各产业领域和区域经济系统快速渗透;一边从之前的企业的市场、生产等功能领域向技术和研发等功能领域渗透。
(本文发表在2017年1月《企业管理》上)